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各大企業差不多整個2021年都在奮力紓困。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初期陷入低潮後,當時許多產業大幅削減未來預算,後來卻因客戶需求急速回升而被殺個措手不及。
汽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產業尤其重創。2021年8月,當時汽車及消費性產品的製造商的訂單堆積如山,半導體下單至交貨的供貨期(order-to-delivery)破天荒增至21週,與此同時,他們的許多供應商仍然面臨各自因疫情造成的延誤。全球數一數二的半導體供應國馬來西亞第三次落實全面封鎖時,全國的半導體產量大減60%,而員工染疫亦迫使多間廠房完全停工。
同時,疫情造成的長尾效應也持續影響物流產業,令許多產業的供應鏈問題加劇。中國有不同地方爆發疫情,先後有寧波港、鹽田港,以及重要空運樞紐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需要暫停運作。
全球供應鏈能否在2022年得到喘息?我們看到在全球多個地區,與疫情相關的供應鏈中斷問題開始緩和。首先是Omicron變異株的影響力不如預計般嚴重,許多地區及主要經濟體正逐漸解除防疫措施,或宣佈防疫措施即將終止。
但疫情當然仍未結束。
儘管供應鏈在2021年大受疫情打擊,其他事件的影響也相當矚目。極端天氣席捲多個工業重地,包括美國西部和加拿大出現破紀錄的熱浪、歐洲西部遭遇極端洪災。許多港口及物流網絡早已因高需求飽受壓力,而連串事件更令情況雪上加霜。
供應鏈風險分析公司Everstream Analytics在其最新的「年度供應鏈風險報告」(Annual Supply Chain Risk Report)強調各企業該在來年針對5個領域採取措施緩解風險,以下是報告概述:
Everstream的報告首先提到的重大風險是海運。可靠、低成本及長距離的海上運輸在傳統上一直是全球貿易的主幹,但海運產業最近遇到的供應鏈挑戰,似乎未有緩解跡象。舉例說,2021年底,在長灘港和洛杉磯港等待卸貨的船隻平均等候時間長達逾30天。
美國其他西岸港口的延誤情況亦有增加,貨運商紛紛尋求其他途徑進入美國。世界各地許多大型港口,已在多月來維持最高的可持續產能,並而在此期間同時應付勞工短缺的問題。由於部分地區的疫情傳播風險仍然高企,有些港口或要承受突然停運的風險。
供應鏈的存貨方針開始由「及時供貨」(just-in-time)轉移至「以防萬一」(just-in-case),而Everstream的報告指出這個轉變是第二項挑戰。報告引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202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計劃增加存貨,而非減少存貨。經過兩年的短缺與延誤後,許多產業的公司已提升緩衝存貨量,其倉庫擠滿產品和零件,以防供應鏈中斷。
然而,過多存貨亦引伸重大成本,企業必須花錢購買、儲存及整理所有存貨,而在過程中往往需考慮存貨損壞或折舊的風險,尤其市場需求仍像今日般波動和難以預測。來年,各大企業將要作出艱難抉擇,思考如何設計「新常態」下的存貨量,以及如何管理達到該要求的相關調整。
儘管前述的兩項風險與疫情相關,Everstream也有提出兩項與疫情無關的風險。其中一項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有關,除了牽涉商譽風險,也開始延伸為法律風險。2021年,挪威及德國政府通過新法案,阻止企業在供應鏈過程中進行任何違反人權的行為,而歐盟亦計劃於今年實施同類法案。
企業需了解在其供應鏈的公司之架構和業務操作,一路追溯至原材料的原始來源。不僅勞工政策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對抗全球暖化的工作亦愈來愈集中在供應鏈所產生的範圍3排放量,換言之,各企業亦需監察其供應商的碳排放情況。
當環境及碳排放成為焦點,另一不容忽視的資源就是水,而水資源實在太常被忽略。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有三分之二人口將在2025年面臨水資源短缺,目前,全世界的11個區域中有5個區域每年使用超過四分之一的可再生淡水資源。
水資源稀缺造成的漣漪效應,可於社會上多個層面感受得到。農業用水量佔了我們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二,換言之糧食生產很容易受到影響。然而,水資源不足及成本上漲還會波及廣大家庭、產業,甚至物流網絡。舉例說,巴拿馬運河在2019年錄得史上最低水位,導致最大型的貨櫃船無法滿載航行通過。
Everstream預計在未來幾年,工業用戶將要面對愈來愈嚴格的用水限制,因為監管機關將會實施安裝節水系統的新要求,或者在特定區域或供水有限時限制用水,而有關規定已對中國長江沿岸的工業發展造成影響。
置身於這個錯綜複雜且變幻莫測的環境,各大企業如何避免供應鏈短缺問題?
須在追求盈利和因應供應鏈韌性而保持精益營運之間取得平衡。
供應鏈風險分析公司Everstream Analytics行政總裁
Julie Gerdeman
「我們的合作企業正採取不同方法來提高供應鏈韌性:增加重點產品及配件的存貨、分散供應商或實行近岸生產策略,當然還有在規劃時善用科技取得實時的風險資料。」
供應鏈風險管理由被動模式改為主動模式的轉變,能讓高績效的企業超前其競爭對手,Gerdeman補充:「以近期一個事例來說明,部分供應鏈管理人員預計得到農曆新年和北京主辦冬季奧運會將對供應鏈造成影響,於是他們提前增加存貨,成功減緩風險。結果,沒有及早做好準備的管理人員就要『臨急抱佛腳』,而且現在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可替代的運輸方法。」
Gerdeman表示目前Everstream Analytics十分看重改善供應鏈預測的部分,其公司已研發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工具,旨在儘早發現潛在問題,並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行動建議,幫助他們避免在供應鏈發生問題時陷入困局。
若問疫情給供應鏈人員一個什麼教訓,那就是意外狀況能夠揭示系統內的致命弱點。Julie說:「意料之外的供應問題隨時都會發生,客戶的需求也會隨時急升。如要有效管理供應鏈風險,你要確保所採用的應對工具和流程並非局限於一小撮的特定事件,而且必須保持靈活多變、具可擴展性,以便克服日後的未知挑戰。」